哪有父母不爱孩子,那一双清澈的眼睛,熟睡中跳动的睫毛,都会牵动父母内心最深最真的爱。但是有些爱,真的会成为孩子成长的牵绊。
以下分享两个真实的故事,但是为了保护来访者信息,孩子的信息已隐藏。
情景一
6岁的萱萱,被幼儿园的老师介绍到格莱德咨询注意力训练课程,因为老师的感觉是孩子在幼儿园不能够跟随,不能够遵守幼儿园的规则:其他小朋友在做游戏的时候,她可能就会自己去图书角随意翻看绘本;老师带大家读绘本时,萱萱可能会去卫生间玩水。老师很头疼。
在我的观察中,我感觉这是一个聪明的小丫头,她在察言观色,在试探所有人的底线,她不觉得自己要遵守规则。如果按照这样的状况,萱萱很难适应马上就要到来的小学生活。
我建议孩子做一段时间的训练。在训练的过程中会有心理辅导,会让孩子慢慢的适应不同规则的转换,并在个人状况有好转以后安排同龄孩子共同的课程,推动孩子的成长。
萱萱妈妈说:“好的,老师。我很希望孩子来上课。因为我真的没有办法了,我也很头疼。但是我要问一下孩子的意见,因为我们在家对孩子不约束,带孩子的方式是很民主的。”
然后妈妈和颜悦色的问萱萱“宝贝,你要不要来上课?”萱萱大声的说“我不要来上课,我要在家玩!”
妈妈又劝了孩子好一会儿,孩子坚持要在家玩。
妈妈很尴尬,但是坚持尊重了萱萱的“意见”。
8岁的时候,因为适应不了学校的生活,萱萱被要求“陪读”。
我总是能想起这件事,因为我觉得有时我们误解了“民主”的概念。在孩子没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成长过程中,家长要为孩子做选择,要在一些事情上适度“专制”,这不是不尊重孩子,而是为孩子负责。
情景二
新新,9岁男孩,有一段时间,妈妈总在孩子的书包里发现一些文具,问新新时,新新就说是同学送的。直到有一天,老师找妈妈谈话,说新新在学校偷偷拿别人的东西放在自己的书包里。老师让妈妈教育一下孩子。
妈妈很郁闷,放学后,妈妈把新新带到一个大型的文具店,让新新买足够的文具。新新很开心,就选了近千元的文具。高高兴兴的回家了。
妈妈说“我觉得孩子不缺就不会拿别人的东西了。”
我问妈妈“新新之前缺文具吗?”
妈妈说:“该买的都有。”
我对妈妈说,遇到这样的情况,我们要心平气和的和孩子谈,问问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,也许孩子是因为好奇,也许孩子是没有界限,也许孩子是因为不喜欢某个孩子,通过拿他的东西在“报复”。我们得知道原因才能帮孩子清晰思路,知道接下来应该怎么做。
其次,妈妈的逻辑是孩子不缺就不拿别人的东西了,那反之,如果别人的东西你没有,父母也不能够提供,就可以拿别人的东西吗?这种原则性的问题,如果父母的教育是含糊不清的,孩子就会含糊不清。
可是,我们也不忍心苛责这些家长,谁不是在学着做父母?谁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不迷茫。发展一个家庭,成为父母本就是是世界上最困难,也是最复杂的工作。